首页 > 资讯 > 行业动态
我国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发展由大变强
http://www.chinaluogan.com 2015-02-28 14:26:13

 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,我国制造业已经具备了完整的体系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。即

  使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,部分领域也开始崭露头角。  但全国政协委员、浙江省技术监督局局长高鹰忠认为,当前“中国制造”还缺乏整体

  品牌效益,大量代工生产处于国际产业链中的低端,没有定价权、利润分配话语权,只能

  赚取微薄的加工费,个体自主品牌建设进程依然缓慢。总体上,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、竞

  争力不高。  “要改变这种现状,中国急需全面打响‘中国制造’品牌。”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,

  高鹰忠在一项提案中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。  国际经验可资借鉴  “放眼国际,打造和保护区域制造品牌,一直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。”高鹰忠

  介绍说,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是,政府构建一整套“法律保护—先进标准—合格评定”制

  度体系,市场第三方机构按照先进标准体系开展品质认证。在这种制度推进下,“德国制

  造”、“美国制造”、“意大利制造”、“瑞士制造”等已经成为高品质、高信誉的区域

  制造品牌典范,抢占了大片市场和价值链高位,有力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崛起。  高鹰忠经过调研发现,国际经验完全可以借鉴。“通过建立先进制造标准体系,全面

  打造、打响‘中国制造’品牌,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务实管用之策,也是加快政府职能

  转变、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推动质量提升及品牌创建的重要体现。”高鹰忠说。  高鹰忠认为,建立先进制造标准体系,全面打造“中国制造”品牌,应该按照企业主

  体、市场认可、社会参与、政府监管的总原则,由政府来构建“中国制造”标准、规则并

  加强监管,并不直接参加具体事务;各行业协会和具有一定优势的代表性企业联合制定先

  进的产品制造标准;市场第三方机构在企业自愿申报基础上,依据标准体系组织认证,最

  终形成政府、企业、社会合力打造的制度框架和推进机制。  高鹰忠认为,立法上,应加快开展“中国制造”品牌相关法规体系建设,使其制度化

  、长效化;工作推进上,既要尊重企业自主决定,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

  用,政府又要充分运用标准、认证认可等职能手段,把“中国制造”作为建设制造强国、

  质量强国的一项重要载体来抓;组织保障上,应建立各部委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,积极推

  进“中国制造”标准体系的建设和执行;工作互动上,各行业协会、优势企业、第三方机

  构要积极开展产品标准制定和审查认证工作,以此形成政府、企业、社会上下联动、齐抓

  共管的工作格局。  高标准聚合力  高鹰忠认为,“中国制造”代表着国家形象,必须高标准高起点定位,把“中国制造

  ”品牌打造成在市场与社会公认,集质量、技术、服务、信誉为一体,具有丰富文化内涵

  ,以质量和诚信为核心的区域综合品牌,使之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

  重要支柱。  责任重大,更需要形成合力。  首先,高鹰忠提出,要充分发挥标准在引领、规范和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中的基础作用

  ,实施“中国制造标准提升工程”,构建形成“管理标准产品标准”的中国制造标准体系

  。可以参考卓越绩效模式、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等先进标准,制订“中国制造”管理标

  准,统一规范“中国制造”品牌在质量、管理、技术、服务、信誉等方面的管理要求。以

  优势、特色制造产品为基础,研究制订一批接轨国际的产品标准,抢占创新成果和关键技

  术标准话语权。  其次,实施品牌培育工程,开展“中国制造”品牌试点。高鹰忠举例说,可以在高端

  制造、信息产业、环保产业、重点消费品等领域,以龙头企业、中小企业隐形冠军、产业

  集群为主体,加大质量提升、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力度,引领制造业企业整体提升、更多

  更快进入国内外竞争市场的第一方阵。  再次,创新认证模式,打造“中国制造”国际美誉度。高鹰忠建议,一定要支持企业

  自愿申报“中国制造”认证,鼓励国内外高信誉认证机构开展“中国制造”认证,强化认

  证监管,加快推进国际互认,建立“企业自主申明第三方认证政府监管”的模式;建立认

  证担保金、产品质量违约金制度,明确认证机构、获证企业的连带违约责任,确保“中国

  制造”认证的权威性、有效性。  最后,高鹰忠认为,一定要加强政策支持,为“中国制造”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。比

  如支持取得杰出贡献的“中国制造”企业优先享受我国扶持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政策,优先

  参评中国工业大奖和中国质量奖;支持企业申请“中国制造”产品认证,对企业首次申请

  的直接费用,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;支持“中国制造”企业拓展市场,对成套装备出

  口欧盟、美国和日本的企业,优先授予“中国制造”品牌标识权;在同等条件下,将“中

  国制造”优先纳入政府采购和公共资源交易等等。

文章关键字: